每年汛期,暴雨、洪水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构成严峻挑战。矿山环境特殊,地质构造复杂,大量设备、人员在地下或露天作业,一旦遭遇极端天气,极易引发透水、淹井、滑坡、尾矿库溃坝等重特大事故,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与生态灾难。如何有效应对汛期风险,确保非煤矿山领域安全度汛,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。
一、 露天矿山:严防边坡失稳与泥石流
风险聚焦: 持续强降雨浸泡岩土,大幅降低边坡稳定性,易诱发滑坡、崩塌;汇水区域易形成泥石流冲击采场、排土场及工业场地。
防控要点:
边坡稳定性动态监控: 对高陡边坡、地质构造薄弱带实施重点监测,加密人工巡查与专业仪器(如位移传感器、地下水位计)布设,实时掌握变形、渗水情况。设置醒目警示标识,划定危险区域并严格禁入。
截排水系统高效运转: 全面检查、疏通采场各水平台阶排水沟、截水沟,确保断面尺寸达标、纵坡合理、无淤堵破损。重点保障最终边坡上方截洪沟畅通无阻,防止外部洪水直接灌入采坑。
排土场安全加固: 严控排土作业参数,确保排土场整体边坡角符合设计安全要求。完善场内及周边截排水设施,底部设置有效拦挡坝。加强沉降、位移监测,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排土并撤离。
应急撤离路线畅通: 预先规划多条通往高地或坚固建筑的撤离路线,保持路面平整、无障碍物,设置夜间反光或荧光标识。恶劣天气预警发布后,果断停止作业,迅速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避险点。
二、 地下矿山:力阻透水淹井风险
风险聚焦: 暴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、老窿积水区动态变化、地表水通过裂隙或塌陷区倒灌,引发井下突水、涌水增大甚至淹井事故。
防控要点:
水文地质隐患精细排查: 汛前必须系统查明矿区及周边地表水体、历史采空区、封闭不良钻孔、导水构造带分布及积水情况。对重点可疑区域(如构造破碎带、接近老窿区工作面)进行超前钻探验证,实施“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”。
防水设施可靠有效: 确保井下防水门启闭灵活、密封可靠,配套的挡水墙、水仓、排水沟状况良好。定期测试防水门远程控制系统与应急手动装置。
排水系统能力极限保障: 全面检修维护水泵、管路、供电系统,进行联合排水试验,确保最大排水能力远超预测最大涌水量。配备足量应急备用泵及动力源(如柴油发电机),关键部位水泵实现“双回路”供电。水仓及时清淤,保持有效容积。
地表塌陷裂隙封堵与监测: 全面巡查矿区地表,对发现的塌陷坑、裂隙采用粘土、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彻底封堵夯实,防止雨水直接灌入。设立地表沉降观测点进行监测。
极端天气应急响应: 收到暴雨红色预警或观测到井下涌水量异常增大时,立即停产撤人,启动应急预案。撤人指令必须果断、清晰,确保所有井下人员(包括辅助人员)全部升井。
三、 尾矿库:确保防洪抗灾万无一失
风险聚焦: 库区遭遇超设计标准暴雨,导致调洪库容不足、排洪系统失效、坝体浸润线抬高或渗透破坏,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漫顶、溃坝灾难。
防控要点:
调洪库容严格预留: 汛前必须将库内水位降至设计汛限水位以下,确保留有充足防洪库容。严禁违规超限运行。
排洪构筑物全面“体检”: 彻底检查、清理排水井、排水斜槽、排水隧洞、溢洪道等所有排洪设施,清除淤堵物(如树枝、石块),修复任何裂缝、破损,确保泄流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。
坝体安全状态实时监控: 加密坝体位移、浸润线埋深、渗流量及水质的人工观测与自动化监测频次。重点巡查坝肩、坝坡、结合部是否存在渗漏、管涌、流土、裂缝、滑坡迹象。保证监测设施(如测压管、位移桩)完好有效。
应急物资与预案实战化: 坝顶现场或附近安全区域必须足量储备编织袋、砂石料、土工布、应急照明、挖掘机、装载机等抢险物资设备,并确保随时可用。完善细化极端险情(如洪水漫顶、管涌发展)下的应急抢险、人员撤离预案,明确预警信号、撤离路线、避险场所,定期组织演练。
四、 在建矿山:严控施工期风险叠加
风险聚焦: 建设期各项工程(如边坡、硐口、临时设施)防护标准可能低于永久工程,施工扰动加剧地质风险,管理体系尚不完善,风险叠加效应显著。
防控要点:
临时工程强化防护: 施工场地选址避开洪水、泥石流通道及不稳定边坡下方。临时工棚搭建于地势较高、地基稳固处。施工道路内侧设置有效挡墙与排水沟。
工程措施同步到位: 露天矿基建剥离形成的边坡需及时按设计实施支护(如锚杆、挂网喷浆)与截排水。地下矿主副井、风井硐口修筑可靠截水沟与防洪堤坝,防止雨水倒灌。建设中的尾矿库坝体、排洪系统必须满足度汛要求。
防汛管理等同生产矿山: 建立健全项目防汛责任制、应急预案、监测预警制度。汛期施工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天气影响,遇强降雨预警立即停工撤人。加强施工人员防汛安全教育与避险培训。
筑牢汛期安全长堤:责任、科技与长效机制
责任落实是基石: 矿山企业必须严格履行防汛主体责任,将责任层层分解到部门、车间、班组和具体岗位。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部署、检查、落实防汛工作。地方政府及应急管理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,开展专项督查,对责任不落实、措施不到位、隐患整改不力的,依法严肃追责。
预警响应是关键: 与气象、水利、自然资源部门建立高效畅通的预警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。矿山需配备专人实时接收、传达暴雨、洪水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。建立基于预警等级的差异化应急响应行动清单(如蓝色预警加强巡查、黄色预警部分停产、橙色/红色预警全面停产撤人),确保响应及时、行动果断。
科技赋能提效能: 大力推广运用边坡雷达监测、微震监测、高精度GNSS、智能视频监控、无人机巡查、在线水文监测等先进技术装备,实现对重大风险源的实时感知、自动预警和智能分析,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精准防控能力。
应急能力是保障: 配齐配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,针对性开展透水、滑坡、尾矿库险情等专项应急演练,确保预案实用、流程熟练、协同高效。强化与属地专业救援力量的联动协作。
长效机制固根本: 将汛期防控经验融入日常安全管理体系,持续改善矿山基础设施防洪抗灾能力,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。推动矿山企业建立健全覆盖全年的地质与气象灾害风险辨识、评估和防控常态化机制。
宁防十次空,不放一次松。 非煤矿山汛期安全是一场与自然的严峻较量,更是对责任担当和应急能力的全面检验。唯有将“防”字置于首位,以高度的警觉、严密的部署、扎实的行动,将各项防汛措施落细、落小、落实,方能在风雨来袭时筑起坚实的安全堤坝,守护矿工生命安全,保障矿山生产秩序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