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煤矿井下作业中,自救器是矿工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。一旦发生瓦斯爆炸、煤尘事故或火灾等突发险情,自救器能够在黄金逃生时间内为矿工提供氧气支持,是名副其实的“保命装备”。然而,自救器的有效性并非天然存在,其性能保障必须通过严格的日常检查来实现。根据国家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和行业实践经验,总结出“一看二查三试四记”标准化检查流程,要求每位矿工在下井前必须逐项落实,确保自救器始终处于“待命状态”。
“一看”是自救器检查的首要环节,要求通过目视快速识别关键风险点,主要包含三个核心内容:
外壳完整性检查
双手托住自救器,观察外壳是否存在裂纹、变形或锈蚀。重点检查金属扣件是否松动、塑料外壳是否老化脆化(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下)。2021年某矿井事故调查显示,3%的自救器失效案例源于外壳破损导致内部药剂受潮。
密封条状态确认
沿密封条走向检查是否出现断裂、脱胶或异物卡塞。合格的密封条应呈现均匀的黑色光泽,无白色氧化痕迹。需特别注意密封条与外壳接触部位,此处因频繁开合易产生微裂缝。
有效期标签核查
核对外壳标注的生产日期与有效期。压缩氧气自救器有效期通常为3年,化学氧自救器为5年,超期设备必须立即更换。某煤矿曾发生因过期自救器供氧时间不足导致伤亡扩大的事故,教训惨痛。
在完成外观检查后,需进行深度功能核查,重点针对核心部件:
压力表检测(压缩氧自救器)
观察压力表指针是否在绿色安全区域(通常为18-22MPa)。若压力低于下限,需立即充气。检查时需轻敲表盘,排除指针卡滞假象。记录显示,压力异常设备中有67%存在气阀微漏问题。
启动装置检查
化学氧自救器需确认启动装置铅封完整,压缩氧自救器需检查手动补给阀灵活性。严禁私自拆除铅封或随意扳动阀门,某培训基地曾记录学员误触启动装置导致设备报废的案例。
呼吸管路检查
将自救器倾斜45度,观察呼吸软管是否自然下垂无折痕。用指尖轻触管路内壁,检查是否有粉末残留(可能指示生氧剂泄漏)。特别注意鼻夹与面罩连接处的卡扣牢固性。
外观与结构检查合格后,必须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设备可靠性:
佩戴气密性测试
正确佩戴面罩后,用手掌封住进气口吸气,面罩应紧贴面部无漏气。某次应急演练中,12%的参演人员因未做气密测试导致模拟逃生时面罩脱落。
氧气供给测试
对压缩氧自救器短促按压手动补给阀,应能听到清晰气流声;化学氧自救器快速呼吸3次后,呼气阀应有温热感(生氧剂启动反应)。测试时间控制在5秒内,避免过度消耗氧气。
携带舒适度测试
模拟井下弯腰、攀爬动作,确认腰带调节合适,设备无剧烈晃动。研究表明,17%的矿工因自救器固定不当影响逃生速度。
检查过程必须形成可追溯的闭环记录:
个人检查台账登记
在班组《自救器检查记录本》填写检查时间、设备编号、检查结果。采用“√×”符号标注异常项,禁止使用模糊描述。某标准化矿井要求检查人按红色指纹确认记录真实性。
异常设备上报流程
发现问题的自救器需悬挂红色标识牌,立即移交维修站。维修记录需包含故障描述、处理措施、复检结果,形成PDCA循环。
班组互查机制
实行“AB角互检”,两人互为检查责任人。某矿业集团推行该制度后,设备漏检率下降42%。
电子化档案建设
推广使用NFC芯片或二维码标签,扫码即可查看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。智能矿山系统可自动预警临近有效期设备。
自救器检查不是简单的流程打卡,而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。某资深矿工二十年间累计完成7300次规范检查,创造了零设备故障的记录,这背后是对“一看二查三试四记”近乎偏执的坚持。在煤矿安全生产的链条上,每个细节都是关键环节。唯有将标准化操作转化为肌肉记忆,让安全自觉成为行业基因,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矿工生命的钢铁长城。
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